股价破净大批长线投资者被套
中国电建原为中国水电,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营业务,2011年10月18日在上交所上市,总股本96亿股,每股发行价4.50元,上市首日开盘价4.79元。目前流通盘30亿股。今年1月4日更为现名。截至上周五该股收盘价2.64元,公司流通市值约70亿元。
根据其2013年三季报,截至2013年9月30日,该公司净资产为3.42元/股,股价已经低于净资产23%。持有该股的证券账户有91762户,平均每个账户持有32725股。很多人本来就想长线投资,结果被深度套牢。
“因为有了两年前的优质资产注入承诺,我才大量购买中国电建的股票,如今过了半年都不兑现,中国电建是不是存在欺骗?”在福田区彩田路广发证券营业部内,肖先生、陈先生、杜女士等多个持股者打算联合起诉中国电建欺骗中小投资者。
在招商证券福民路营业部门口,一位家住香蜜二村的持股者谢女士对记者说:“因为中国电建不断提及水电顾问集团注资方案,我在4.66元价位买的10万股,开始是很看好的。现在不兑现上市承诺,股票跌到2.6元,我的几十万血汗钱都打了水漂。居然有这种不讲信用的国企。”
“我在3.4元价位购买了中国电建8万股,没想到业绩这么好的公司股价会跌破净资产价到2.6元。承诺注入不兑现,这里面会不会存在什么黑幕交易?我们一些投资者现在正计划起诉中国电建涉嫌欺骗。”在罗湖区爱国路中投证券营业厅内,持股者马先生对记者说。
在平安证券商报路营业部,投资者吴先生认为:“中国水电在上市时特意指出,任何怀疑发行人是纯粹‘圈钱’的投资者,应避免参与申购,然后又不断提及水电顾问集团的注资方案,让我们觉得这是一家特别负责任的企业。如今看来,当时只是一个圈钱的把戏。”
董事长注资承诺迟迟未兑现
股民们所说的上市公司承诺,指的是中国水电上市路演过程中及上市后不久,该公司董事长范集湘对投资者描绘的重组前景。
据2011年9月22日《东方早报》报道:中水顾问集团资产注入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电,上海证券交易所代码:601669)的时间表浮出水面。在当时上海路演结束后接受机构投资者咨询时,中国水电董事长范集湘称:“中水顾问集团的相关资产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注入。”
范集湘此前在深圳路演现场便已透露,中水顾问集团此前已经对资产进行了重组规范,一旦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的重组完成,中水顾问集团这块优质资产将会马上注入中国水电,注入的进程也会很快。同时范集湘承诺,此项资产注入将会大幅增厚中国水电每股收益。该资产的注入到底能够带来怎样的效果,在当时上海路演现场,范集湘直言:“将增厚上市公司利润三成以上。”
另据2011年12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范集湘说,“根据拟定的方案,国资委拟将中国水电集团、中水顾问集团及多家电网辅业企业进行重组,成立中国电建集团。公司上市后,将立即启动将中水顾问集团的勘察设计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的工作。中水顾问集团是我国80%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50%以上的风电项目的勘测设计者。截至2010年底,中水顾问集团2010年度营业收入105.1亿元,利润总额18.1亿元,净利润15.7亿元。”
2013年12月11日,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审议,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国水电”变更为“中国电建”。这在业内被解读为注入前的准备工作。
但实际上,持股者的盼望再次落空。
中国电建相关人士也曾向媒体表示,此次更名主要是为了推进资产注入工作,为中国电建集团整体改制上市做准备。同时,也能更准确地反映公司行业特征、业务特征,充分利用“中国电建”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公司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水电2012年半年报披露,公司大股东“启动了水电勘测设计业务的法律规范和企业改制工作”,在2012年报、2013半年报也有相关表述。
今年2月15日该公司董事会发布“关于公司及相关主体承诺与履行情况的公告”,也仅对上市招股书上涉及的股份锁定、避免同业竞争等做了说明,而对范董事长资产注入承诺何时兑现仍无确切时间表。
高管接连辞职股民更感希望渺茫
更让众多持股人不安的是,这家公司近来连续发生管理层“地震”。
2014年2月25日,中国电建发布的一则辞职公告激起千层浪。公告称,公司孙宝田、雷建容、杜明三名股东监事以及段尚毅、李江波两名职工监事提交辞职报告,于2014年2月20日申请辞去监事等职务。
同日,中国电建又发布公告,公司董事、总经理孙洪水于2014年2月21日向公司董事会递交书面辞职报告,辞去董事、总经理以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
2014年3月8日,中国电建再次发布关于高级管理人员辞职的公告,公司于2014年3月6日收到副总经理黄保东的辞呈。黄保东因个人原因辞去本公司副总经理一职,即日生效。
不到半月,7名高管接连辞职,各种猜测一时甚嚣尘上。
“中国水电上市以来,一直在推进资产注入承诺的实施,且最近确已取得重大突破。”日前,一名知情人士曾对媒体透露说,“就技术层面而言,注资前的大部分工作已就位,但或将因外部环境的不可抗因素而延迟。”
所谓“外部环境的不可抗因素”与高管接连辞职有什么关联?高管接连辞职究竟隐藏什么隐情?是否存在猫腻?投资者难免有各种猜测并急切希望求证。
向本报投诉的这几位投资者说,半个月来已经按照上市公司公布的电话多次致电公司董秘办公室,但一直没有人接。
上周五下午本报记者也间隔两个小时先后拨通了同样的电话号码,证实股民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