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以来,在新能源汽车热潮的助推下,燃料电池概念强势来袭,wind燃料电池指数更是连续两个交易日收出放量长阳。而随着燃料电池炒作热潮的逐步蔓延,围绕燃料电池的相关概念也进入细化阶段,其中生物燃料就悄然进入投资者的视线中。消息面上,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传感技术团队在基于细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电池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出具有较高能量输出和稳定性的新型生物燃料电池。无独有偶,日本航空、全日空、美国波音公司及东京大学等参与的“新一代航空燃料倡议”组织近日宣布,力争到2020年实现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物燃料的商用化。分析人士表示,随着燃料电池概念的爆炒,短炒资金肯定会继续向其产业链深挖,在此背景下,消息面上具备一定刺激的生物燃料概念,有望获得资金的关注。
生物燃料电池研发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传感技术团队在基于细菌表面展示酶的生物燃料电池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出具有较高能量输出和稳定性的新型生物燃料电池。该电池在连续工作55小时后仍可保持84%的最大输出功率,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其有望作为心脏起搏器电源和便携式电源得到广泛应用。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特殊的燃料电池,其使用酶或产电微生物作为生物催化剂,通过电化学途径将生物质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生物燃料电池因具备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来源廉价、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几个月前,有海外媒体报道称,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高效的新生物燃料电池原型,能够通过酶蛋白从糖中获取能量,理论上效率接近100%,且未来或将取代传统锂电池为手机等设备供能。这意味着它的输出远超之前的生物电池,甚至也超过普通的锂离子电池。
据悉,这种新生物电池依靠酶蛋白获得如此高的效率,它能近乎百分之百提取出糖分子所蕴含的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之前的生物电池提取的能量只有六分之一。
巨头纷纷布局生物燃料领域
近日,日本航空、全日空、美国波音公司及东京大学等参与的“新一代航空燃料倡议”组织宣布,力争到2020年实现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物燃料的商用化。目前,各家公司已开始联手制定时间表,计划明年4月前制定完毕。
据介绍,生物燃料的开发和普及工作已在全球各地展开。而早在5月,就有33家企业和团体在日本发起成立了“新一代航空燃料倡议”组织,时间表将由该组织牵头制定,而国土交通省也将作为观察员参与其中。
事实上,在美国、巴西等国,以本国产的玉米和甘蔗等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已被广泛运用。日本因国内难以采购到玉米,主要以家庭垃圾和藻类为原料。业内人士表示,通过研究制定时间表,相关的提炼技术和供应网络也将得到确立。
鉴于生物燃料作为接近零排放的绿色能源,在碳税高企和能源需求上升的推动下,世界能源龙头纷纷进军生物燃料领域。埃克森美孚在斥资1亿美元投资以藻类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产业后,将注意力转向更有效率的藻类生物燃料。杜邦在美国爱荷华州设立的商业化纤维素乙醇生产基地接近完成,今年末该基地有望形成3000万加仑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产能。
除此之外,科技业巨头也表达了对该市场的浓厚兴趣。比尔·盖茨早在2006年就向用玉米生产乙醇的Pacific Ethanol公司大手笔注资8400万美元。苹果公司位于美国的北卡罗来数据中心,则是使用由Bloom Energy制造的电池燃料系统,通过生物代谢物产生沼气能源。
而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最新预测,到2020年,生物航煤将达到航油总量的30%。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全球道路运输方面对生物燃料的需求也有望激增近六成。
国内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在逐步加大对生物能源的扶持力度。这其中包括发改委要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表明对新型生物燃料业的前景看好。中石油旗下化工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完成了以浮萍为廉价原料炼制生物燃料的研究。另外,中石化成功研发以餐饮废油制造生物航煤技术。减排标准的提高和能源消耗的稳步增长,将使得作为零排放的生物燃料行业迎来市场扩容的机遇。
燃料电池热或扩散至生物燃料领域
本周燃料电池概念持续受追捧,除了与消息面的刺激有关外,整体市场交投情绪的回暖也功不可没。某种程度上看,燃料电池的大热,与近来新能源汽车炒作热潮向产业链蔓延的一种表现。而鉴于目前A股的燃料电池概念股只有少数几只,在相关炒作热潮发酵之后,这种炒作热情势必会向该产业链的其他领域蔓延,比如说生物燃料板块。
兴业证券在一份燃料电池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燃料电池的炒作热潮具备三大投资逻辑:一是氢燃料电池重大发明的不断突破,将打开国内市场份额想象空间。目前国内对氢燃料电池的关注度正逐步提高,不过仍局限于拥有相似技术的公司;未来随着主题炒作的深入,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也将被充分挖掘。二是在新能源汽车概念被挖掘得差不多之后,市场会转而寻求其他的清洁能源概念股票,在此背景下,氢燃料电池便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三是美股的映射作用,美股PLUG和BLDP的暴涨,大概率也会引发国内拥有相似技术公司股价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