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8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光伏产业发展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暖态势,总体处于调整发展状态。工信部预计下半年光伏产业可能出现跳跃式增长,形成震荡发展曲线,产业仍将保持深度调整态势。
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好转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6.2万吨,同比增长100%;硅片产量18GW,同比增长20%;电池组件产量15.5GW,同比增长34.8%。
受《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实施影响,光伏行业无序发展态势有所减缓,部分落后产能酝酿或开始退出,产业调整趋势明显。部分企业兼并重组意愿日益强烈,上半年,我国排名前10的组件企业产量全行业占比近60%,前5家多晶硅企业占比超过80%,集中度持续提高。
其中,光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逐渐好转。截至6月底,多晶硅均价同比上涨29.3%,组件均价上涨7.3%。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多家骨干电池企业扭亏为盈,部分重点企业实现延续盈利。
与此同时,外贸形势也在逐步回升。上半年,我国进口多晶硅4.59万吨,同比增长17%,进口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38.8%;主要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额约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9%。
但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赵玉焕指出,尽管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向好,我国多晶硅产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首位,也仅能满足我国50%的市场需求。由于多晶硅价格的持续低位运行,加上国外多晶硅企业的低价倾销,国内多晶硅企业面临经营压力较大。上半年虽然陆续有9家企业复工,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在对美欧出口受阻的情况下,自2013年以来,我国光伏产品开始转向日本等新兴市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些市场,国内部分小企业又开始打价格战,以低价供应质量相对较差的产品,这开始影响我国生产组件的信誉。如果企业不在革新技术方面下功夫,这种趋势也不能持续。”赵玉焕补充说。
近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自9月1日起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相关企业表示将增加多晶硅产量,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同时,企业也可利用喘息之机,革新技术、降本增效,挖掘自身潜力,提升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