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上获悉,预计今年内,该项目将在施工范围内开展光伏技术应用试验。该试验段若实施将成为湖北首例光伏与市政工程结合的项目,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武汉市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动作缩影。武汉市城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武汉市实际,今年4月,该局起草了《武汉市建筑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推动实施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以能源绿色升级为牵引、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转变建筑用能方式与建造方式,提高建筑能效,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应用,降低建筑碳排放,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全方位推动武汉市建筑领域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友谊大道将开展光伏应用试验
当日,友谊大道(三环线-宏茂巷)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评审现场,与会专家对该项目计划开展光伏声屏障试验的做法给予肯定并提出相关建议。项目建设方武汉城建集团表示,预计今年内,该项试验将在这一项目开展。
记者了解到,光伏技术与市政项目结合在国外已有应用尝试。纵观国内,目前仅江苏苏州西环高架主线劳动路段高架和上海地铁有部分示范段开展了光伏声屏障建设。
“从去年11月开始,我们就对该项目应用光伏声屏障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基于方案图纸和现场施工方案等,我们认为上述项目具备开展光伏声屏障应用的条件。”项目设计方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人员表示,该项目全长约9.4千米,工程沿线声环境敏感点需设置安全声屏障,经前期与武汉城建集团多次对现场踏勘,初步踏勘了3个站址,分别为友谊大道与二环交叉口匝道、钢花新村112街段、友谊大道与工业五路交会处等,结合现场光照资源情况,试验段宜在K15+420~K16+670中工业二路至工业五路段选定,长度约225-1250米。
根据拟试验项目方案,项目拟采用双面光伏发电组件,替代封闭声屏障立面及顶部亚克力隔音板,光伏板具备亚克力隔音板隔声功能,同时兼具发电功能。
“项目试验段的光伏组件材料,必须满足安全及降噪相关指标要求。”武汉城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在武汉市是一项全新且复杂的尝试,其为后续相应工程的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项目实施前,将会组织相关方对光伏材料再次检测。接下来,项目将对试验段的报批手续进行完善,以确保早日通过,力争在今年内启动试验段的实施。
有关人士表示,太阳能发电是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太阳能声屏障同时具有吸声降噪和光伏发电的功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市政工程项目中可匹配的经营类资源较少,光伏在市政项目的应用可带来稳定的清洁能源及经营资源。
多个项目打造绿色节能建筑
记者了解到,在打造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和建造体系中,武汉市已有多个绿色建筑项目做出有力尝试。
2020年4月,湖北省智慧低碳示范项目,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办公环境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办公楼升级改造按照“绿色低碳+智慧智能”的理念,以全域物联网为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高效变频多联机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室内外环境智能监测调控系统等,针对该项目加班人员多、工作时间不固定等特点,实现精准智能调控;按照按需匹配供给的要求,通过行为节能和智能调适节能,进一步优化节能管理模式。
在武汉金银湖协和医院一期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之初,项目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庭院绿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蒸汽冷凝水热回收、太阳能热水、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等多项绿色节能技术、产品和策略,通过优化设计将金银湖协和医院打造成集绿色、智慧、环保、舒适为一体的“绿色医院”,为医患人员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
目光转向武昌区中北路的铁投·碳汇大厦项目,该项目建筑高度144.75米,充分考虑建筑节能要求,完全按照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该项目在设计之初,其外部道路注重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有望解决好内外部交通关系,便于瞬间、集中人流的疏散,内部道路设计合理,人车分离,满足交通出行的各种需要。
武汉市城建局:引导支持低碳及碳减排项目
在践行“双碳”理念方面,2022年4月,武汉市城建局印发了《市城建局关于开展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示范工程的通知》,计划在城镇和乡村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开展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工程,通过总结适应夏热冬冷气象特点的可行性经验,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成本可承担的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武汉市绿色建筑建造质量和水平。
同时,武汉市将组织专家团队为各区开展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工程相关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将在试点、示范过程中不断完善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试点、示范工程中关于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指导各区组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为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此外,武汉市城建局还将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质量和适宜性应用,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深入研究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余热等与传统能源相结合的多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模式。
武汉市城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310号),制定和落实建筑低碳化实施计划、激励措施、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加大对发展绿色建筑的资金支持,探讨设立绿色建筑奖励金,统筹安排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金支持低碳发展的重大项目和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大力支持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项目,形成支撑绿色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