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文,无疑是行业发展的利好消息,其中提到“推广智能计量技术应用,完善多元化计量模式和互动功能”,大多数人还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解读。单就目前智能电表本身来说,电网公司前几年就开始了元器件质量管控。而在水电气热四个表计领域,目前只有电网公司针对智能电表的15种主要元器件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其中的意义(或者背景)不必多言,最终确保电能表质量的大目标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只是在已开展、正在开展以及还将陆续开展的元器件标准过程中,也引发了行业企业一系列的关注点和困惑。今天,小编就讨论的正反观点梳理出来供大家思考探究。
正方:赞同为主要元器件制定技术规范
支持1:统一规范和标准,建立样品测试评价,整机测试评价,现场应用结果评价机制
一方面,用产品的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看元器件标准问题以及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还是必须的,没基准就会各执己见,样品测试评价,整机测试评价,现场应用结果评价也是必须的,缺一个环节评价都不完整;另一方面,从实施行为的有效性和管理成本角度看问题:样品测试与整机测试都与最终批量生产以及现场应用结果不构成直接关联,在这两方面投入太多精力和措施,不是没有收效,只是收效不高,所以元器件要评价和确认,但是没有必要分级甚至与表的测试报告捆绑,只有现场应用结果的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实实在在的当时批次的品质状态,所以现场应用结果的评价最有效,最可靠,可以采用建立元器件和产品的质量动态库方法来评价。
支持2:标准应该严格有效执行
作为采购方,电网公司制定企业标准无可厚非,只是这个标准应该严格执行,有效执行。作为采购方,基础行业,统一行业标准是必然的,今年用了你的表,明年用他的,不同标准怎么管理。创新应该是厂家自己发展的考虑,必须得有一定的研发投入,适者生存是必然。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市场是检验元器件的最好标准,电网公司是最终用户,对元器件进行管控无可厚非,至于怎么管学问就大了。个人建议可以组织建标准,但在评价和确认方面要社会化。
支持3:提高进入门槛、产品标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严格监控,增加行业测试水品和要求
提高进入门槛,包括产品标准、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是规模)才是正解,并且必须留有企业创新的空间,形成良性竞争。可以在小范围做试点,先进技术不可能大范围推广,必须保证广大用户的稳定性。定了标准之后,严格监控,防止偷工减料,变更工艺。表厂很多的品质部天天检查也不见得能检查出来,所以优胜劣汰,市场自有评说,对于一些核心的问题和元器件,组织行业内部进行讨论,制定品质要求,增加行业测试水平和要求,还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