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协鑫能科发布公告,公司与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吉利商用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依托各自的技术及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新能源商用汽车及配套充换电站的产品开发,在未来3年实现3000台换电重卡的销售以及60座以上换电站的建设。
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表示,我国目前有近800万辆燃油重卡保有量,面对“双碳”目标,重卡电动化是必然趋势。和新能源乘用车一样,电动重卡面临续航里程和电池成本两大难题。协鑫能科此次与吉利商用车强强联手,将通过换电生态为电动重卡加速破题。费智指出,“在专线运输、支线短倒、港口内倒和干线运输场景,换电重卡较传统燃油车有很强的竞争力。”
重卡换电风潮已至
产品风向直接印证了重卡换电的发展趋势。6月25日,17款新能源重卡在南京2021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上集体亮相,其中有13款是纯电动重卡。值得注意的是,除两款产品采用单一充电模式外,其余11款产品均采用充换电一体的方式,电动重卡的换电风潮已然来临。
与此相呼应的,是市场订单的爆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5.2万辆 ,同比增长76.5%。这一激增的数据背后,是换电商用车型的爆发。今年以来,换电商用车在工信部汽车新产品公告中的数量由同期0款骤增至33款;不完全统计下,上汽红岩、北汽福田、吉利商用车、徐工重卡等商用车企交付的电动重卡和签约量超过6000辆,其中大部分是换电车型。上牌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仅为2619辆,截至目前已远超去年全年。
换电重卡缘何起势?对此,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早有断言:商用车电动化三大路径之一,就是换电型电动卡车。
“凭借以下几点优势,换电模式解决了传统燃油重卡和单一充电模式的痛点。”吉利商用车总裁范现军解释说:“首先,车电分离可以极大降低购置和使用成本,在站端对电池进行集中充电与维护能提升电池寿命;其次,换电模式解决了充电场地占用大、充电时间长的难题,三五分钟即可补能出行;第三,商用车换电站相对容易铺设,建设成本较低、利用率较高;第四,换电版电动汽车较油车在路权和经济性等运营方面更有优势。”
政策层面对换电模式的直接支持也在快速落地。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在特定领域加快推广换电模式,并强调要形成统一的换电标准。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还联合宣布,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开展换电试点,将换电模式直接推上风口。
不久前,由工信部提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GB/T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获批发布。这意味着,汽车行业在换电领域的首个基础通用类国标将于今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换电模式无标准可依的紧迫问题得到解决。
展望换电产业发展未来,费智认为,到达一定规模后,换电将是一个国家级的战略举措,对国家能源安全和新型电力网络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超百亿资金加持换电赛道
作为国内清洁能源领域与综合能源服务领跑者,协鑫能科于今年3月切入换电赛道,已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3月22日,协鑫能科制定了电动汽车换电业务发展规划,重点布局长三角、 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区域。同时携手中金资本,设立了国内首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主要投向充换电网络、网约车出行平台、电池资产管理、移动能源产业链等上下游项目。
为匹配业务转型步伐,今年5月,公司完成经营范围变更,新增充换电及储能业务。在重卡换电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下,5月30日,公司与新疆甘泉堡经开区完成合作框架协议,目标锁定该园区重卡日吞吐逾万辆的换电市场。
换电站的快速扩张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6月15日,协鑫能科公告拟定增募资50亿元,今明两年合计建设488个换电站。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国内换电站保有量总计555座。按照既有的投建规模推算,协鑫能科的换电站项目建成后,将抢先占据市场较大份额。
费智强调,公司拥有低电价成本的离线换电、电量集中采购、风光储一体化供电及车辆与换电站之间的精准匹配等优势,可以优化换电项目条件,降低运营成本。协鑫能科自有电厂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其大股东协鑫集团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超过20GW,具备较大的供应能力及余量,可以将换电业务与清洁能源发电进行协同。同时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0张售电牌照,年售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配电项目累计投产容量978MW,用户侧储能应用场景丰富,综合能源服务运营优势尽显。
范现军表示,与协鑫能科的合作“越讨论越感觉未来想象空间很大”。吉利商用车在新能源领域及换电卡车行业合纵连横,深觉换电模式方向正确,赛道可期。6月19日,吉利商用车集团旗下汉马科技马鞍山项目正式开工,建成后年产新能源重卡可达5000台。这预示着吉利商用车与汉马科技在换电重卡领域迎来新一轮发展蜕变。
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充分协作,打造融合车辆、换电站、电池、金融、出行平台在内的绿色出行生态圈,助力交通能源领域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