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新能源面临的机会
美国新能源的发展之路充满着不易把握的变数。相反,对于能源渴望日益增长并且面临着巨大环境问题的中国来说,新能源则迎来真正的春天。
首先,作为中国主要发电来源之一的核能,目前在建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一。
其次,新能源中的领军力量——太阳能和风能,尤其是前者去年因欧美国家的“双反”而备受瞩目,亦折射出中国政府对该产业的强大支持。正是在这种支持之下,中国的光伏产业才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并给欧美等国家的光伏产业带来强烈的竞争。虽然当前中美两国光伏行业争端依然激烈,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因供需失衡带来的企业破产潮的担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无疑是对中国光伏行业的一次洗牌。经历过“短痛”的中国光伏产业会快速进入健康发展的时期,并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中流砥柱。
对于风能来说,2014年将继续沿袭2013年的向好态势发展。新年伊始,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做好海上风电建设的通知》确定了将海上风电建设工作作为全年重要工作之一。这无疑给低迷许久的风电产业带来曙光。业内人士认为按照目前进程,将轻松实现2015年1亿千瓦以及2020年2亿千瓦的风电装机规模目标。如果考虑上未来海上风电的建设规模,中国的风电产业将会迎来不小的繁荣,至2020年或将超过核电成为中国第三大主力发电体。
此外,虽然中国拥有巨大的页岩气蕴藏,而且开采技术上屡有突破,但与美国相对成熟的页岩气开发相比,其成本投入相较新能源项目来说还无显著优势。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他的诸如生物质能,潮汐和地热能这些新能源,也将因地制宜,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越来越广泛的投入应用。而中国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现象极大地推动了电动及氢能源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市场热度。机动车尾气排放被指是构成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当前电动汽车从经济性,耐久性,可靠性以及生产成本投入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传统汽车,但随着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解决雾霾状况的力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会获得高度的政策支持。
还需注意的是,虽然中美两国都热衷于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但对于以煤炭作为国家主要一次能源的中国来说,这项研究的意义极为重大。中国当前的火电效率已经超越美国,平均每度电的耗煤在339克标准煤,而美国的这一数据为350克左右。并且根据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信息显示,中国的煤炭消耗量依然非常大,占全球消耗量的30%,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煤炭的消费是其他地区的5倍。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能源需求还将会继续增长,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很难下降到50%以下。因此清洁煤技术的突破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另一个项目。
中美能源技术合作前景
自气候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之后,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相继开始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力度。从国际角度来看,中美之间就新能源的发展应该有很好的合作目标:一起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能;以及对新能源和其他一切低碳能源的研发合作。但事实上,由于该合作的主体是两国政府,这也使得两国的新能源合作与气候政治和全球公共产品密切相关,并直接关系到中美两国在应对能源危机和主导国际气候谈判时的影响力等问题。中美新能源之间一直充满着分歧与合作,冲突与竞争。
相对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重的传统能源,中美两国在新能源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国际能源市场和气候谈判的框架下,因此新能源技术合作领域一直以来被受关注。据世界银行的低碳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要实现降低电力,交通,建筑,钢铁等主要工业领域碳浓度目标,至少需要60多项核心技术的支持。而就目前来看,这些技术中近70%不为中国所掌握。因此就整体而言,这为核心技术上完美占据上风的美国留下巨大的商业空间。
但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设置障碍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尤其在近几年,随着中国在光伏和风能领域的技术研发的重大突破,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对欧美等国家的光伏产品带来强大的竞争力。2012年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税率为31.14%-249.96%的反倾销税。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即以危及国家安全为由,宣布禁止中资企业购买俄勒冈州的4座风能发电厂。
考虑到美国担心向中国出口技术会加强中方军事经济实力或出现民用技术军用化等所谓的安全问题,长期来看,美国不会根本性地改变对中国在核心技术出口方面的态度。当前,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基础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政府的全力支持将加快研发层面的突破。这将给美国带来更大的压力和疑虑,从而使得美国更偏重于技术保护主义。这也势必直接限制中美两国在新能源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展望的是,由于雾霾以及极端天气情况的加重,中国政府前所未有的表示出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对于中国来说,技术攻坚更多的是时间问题,只要环境问题获得政府的高度重视,即使美国严守技术保护主义,对于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来说影响十分有限。相对美国潜在的两党分歧对能源战略政策的巨大影响,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前途似乎更加明媚。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