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光伏  锂电池  EP电力展  丝绸之路  中天科技  EP展  电力  电缆  电力峰会  北京充电设备展 

生物质发电未来出路分析

   2014-08-19 能源评论530

明知亏损的项目还蜂拥而上,是企业不关心效益吗?显然不是。除了少数带有特殊示范、公益特征的项目外,多数项目仍是要靠盈利驱动的,盈利也和企业命运息息相关。这种既要盈利又不重视盈利可行性研究的矛盾,背后是企业在此类项目上倒逼电价的惯性思维。某些企业认为项目属政府定价和补贴范围,只要电价上去了,成本和盈利问题迎刃而解。还有企业认为,项目与农民增收、农林废弃物利用等挂钩,带有社会公益属性的同时也捆绑了政府,只要熬过去、随大流,电价和补贴终将覆盖成本。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企业带着玩概念、吸引眼球的心理介入生物质发电行业,希望通过股价而不是发电经营本身获得收益。出于这些原因,价格信号没有起到引导企业理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完全失去了约束成本的自觉性,将倒逼政府定价转嫁成本作为首选策略,甚至演变为行业普遍行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经济效益分析也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可行性研究缺少经济敏感性折射的是一种缺少自我约束的管理状态,会反映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有业内人士曾撰文指出,国内有的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成本极高;燃料管理粗放、数据统计混乱,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燃料到厂价格上涨、热值降低的总体损失庞大且说不清楚,国家补贴没有理由为这种不合理管理埋单。

尊重市场规律才有未来

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生物质发电建设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生物质发电全国累计核准容量达到1222.6万千瓦,其中并网容量779万千瓦,占核准容量的63.72%。报告预计,截至2014年底,装机将有望达到1100万千瓦,上网电量有望达到500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在作为重要的能源利用形式的同时,也会带来环保、农民增收的社会效益。但是正确的事情还要正确地做,没有健康的盈利模式就没有可持续的行业未来。

短期看,企业倒逼电价、找政府的策略可能会奏效,为企业博出喘息之机;但是长期看,投资、管理随大流,不以成本为导向的反市场规律的做法,终将使项目失去竞争力,损害行业的长期发展。在电价补贴政策制定过程中,在补贴水平和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当更多的考虑奖优罚劣的激励因素,发挥电价正向引导作用,使企业以理性经济人的视角看待投资项目,做出尊重市场规律的理性取舍,还原市场通过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本来面目。例如,可以补贴电价扶持期一步到位,同时明确公告电价路线图,在前高后低原则下,按周期(如5年)降低一个台阶,给企业投资一个明确的信号。而那些尊重市场规律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赢得更大的发展。

 
标签: 生物质发电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