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峡右岸水轮发电机组的国产化为标志,我国巨型水电机组进入了“70万千瓦级”时代,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溪洛渡和向家坝水轮发电机组上,实现了产业链升级。三峡机组的“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自主创新研发模式,实现了从三峡左岸的“中国制造”向三峡右岸的“中国创造”的转变。
“哈电机在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制造的三峡左岸机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新模型转轮和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全空气冷水轮发电 机。”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电机”)董事长兼总经理邱希亮如是说。
系统集成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据了解,在溪洛渡电站安装的18台7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中,有15台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组,分别来自东方电机和哈电机。总装机640万千瓦的向家坝电站安装了8台81.2万千瓦机组,这是目前世界上已运行水电站中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其中4台由哈电机设计、制造,表明在这一领域国内厂家的研发制造能力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为下一步自主生产制造更大容量机组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从三峡电站单机容量70万千瓦到向家坝电站的单机容量81.2万千瓦,不仅仅是机组容量的变化,更是设计技术、材料性能、制造技术、加工工艺、安装技术以及运行管理水平的飞跃。单机容量越大,对水力性能、结构件刚强度、结构稳定性、材料性能、绝缘性能以及冷却技术等要求更高,制造加工、安装调试难度也更大。 “尽管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企业经过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包括研发、设计、制造在内的整体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系统集成管理仍显薄弱,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科研投入依然低于国际同行业先进企业,部分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欠缺。”邱希亮介绍说,需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问题的投入。敢于创新,提高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的能力。尽快实现机组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全面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