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锂电池  光伏  EP电力展  丝绸之路  中天科技  EP展  电力  电缆  电力峰会  北京充电设备展 

张会学:中国光伏压力当前,引力萌生

   2024-06-14 中国能源报李洋10
核心提示:跌宕快速光明在2024年第十七届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以下简称领袖对话)现场,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太阳能
 “跌宕”“快速”“光明”——在2024年“第十七届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以下简称“领袖对话”)现场,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太阳能”)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会学用这六个字总结了他对光伏产业一路走来的感触。“五年一个小周期、八年一个大周期,一路磕磕绊绊,大家都不容易。但整个行业也实实在在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我仍旧坚信,光伏代表着能源的未来,光伏产业也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一年,中国光伏遭遇“史上最强内卷”,供需严重失衡,制造端利润快速下降甚至倒挂,新增装机节奏放缓,分布式遭遇寒冬,进出口金额大幅下滑。
 
“充满信心”“前途光明”——在一年以前的“第十六届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上,张会学如是说。彼时,一季度国内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大增154.8%。我国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累计出口规模同比增长37%、66%。
 
时隔一年,冰火两重天,放眼长远,张会学的信心始终都在。
 
“当下,就是具备吸引力的时刻”
 
在张会学看来,目前,其实是光伏产业最具优势和潜力的阶段。“全产业链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压力背后也催生出新的吸引力。新能源要有大发展,必须成本要低,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激发出新的模式。中国光伏,现在足够便宜。当下,就是具备吸引力的时刻。”
 
在制造端,综合近一个月来的光伏组件招采情况,主流N型组件的投标单价已经全面进入“0.8元/瓦时代”。相比去年同期,不止“腰斩”。另一方面,在售电端,告别了传统的固定电价模式,光伏入市交易的结算价格也在持续走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负电价出清的极端情况。
 
“现在很多地方发电成本只有0.2元/千瓦时左右,上网标杆电价在0.3元/千瓦时左右。在有较大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就会吸引到更多的合作方,形成利益乃至技术的共同体,让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成为可能、可行。过去,我们一度电卖到0.8元、0.9元,怎么可能有太大的吸引力?”
 
事实上,“便宜”造就的吸引力已经被看到。绿色矿山、绿色交通的“出圈”机遇频现。“当光伏电价达到0.2元/千瓦时以下甚至更低水平的时候,绿氢、绿氨、绿醇的经济性就会凸显出来。在远洋运输、重卡运输等领域,通过低价光伏电的衍生品实现对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便不再是空谈。”张会学无法预知未来的新机遇将在何处爆发,但在他的意识里,光伏必将拥有更多的赛道,“碰撞出无限的可能”。
 
“您认为,现在产业链的价格已经到底了吗?”
 
“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其实去年的时候,行业里对价格的下行大概是有预期的,可是现实来得远比预期要猛。目前来看,可能还会更便宜,行业要想长足的发展下去,越来越便宜一定是大势所趋,越来越贵是没有未来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环节要有合理的利润才行。”
 
“全行业‘寒冬’,下游的日子也不好过”
 
的确,“合理的利润”正是当下周期中光伏企业面临的挑战。销售价格低于成本,“开工赔2毛,停工赔3毛”的窘境在制造端屡见不鲜。
 
虽然长远乐观,但眼下全产业链的“冰河期”着实难熬,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前期投建阶段。“大家都觉得现在前端产品的价格这么低,我们做电站开发的企业应该利润很高,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全行业‘寒冬’,下游的日子也不好过。”张会学坦言,组件价格下跌虽对电站整体收益有一定的改观,但总体上并不明显,诸如配套产业、土地税费、乡村振兴等等一系列非技术投资有增无减,无形中推高了项目的开发成本。“制造端白热化的竞争,把价格一降再降,给人造成一种电站收益率很高的错觉,人人觉得光伏电站是‘一块肥肉’,都想咬一口下来,我们反倒比原来更难了。”
 
同样,在制造端看来,这块人人想咬的“肥肉”似乎在倒吸油水,低价中标的机制倒逼产品降价。
 
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其间明确提出改进评标方法和评标机制。规范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适用范围。在勘察设计项目评标中突出技术因素、相应增加权重。完善评标委员会对异常低价的甄别处理程序,依法否决严重影响履约的低价投标。
 
从事光伏电站开发多年,张会学深知单纯的唯低价中标贻害无穷,必不可取。“但不可否认,当投标主体达到一定规模、产品大量同质化时,价格战就不可避免,这本身就是市场规律。也是优胜略汰,促进行业长远发展的必经阶段。”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电站建成后的长期持有。“用一个小学数学知识就能解释,电量×电价=电费,这就是一个电站的基本收益。现在的情况是被乘数和乘数都在变小,弃电增多加上电价下行,收益自然就下来了。”
 
“其实最大的挑战就是后续的电力交易,前期的投资成本是可测算、可预期的,但电力交易的不确定性太大。”众所周知,习惯了固定电价模式的光伏企业,在现阶段必须要补上这一课,这也深刻考验着企业的经营水平。“方向就是如此,光伏势必要进入市场,和各种电力同台竞技。光伏午间大发、早晚出力偏弱,发电高峰与用电高峰存在错位,这在电力市场中是天然的劣势。所以合同要怎么签,中长期和现货交易要怎么协调,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张会学表示,随着新能源入市交易的省份越来越多,中节能太阳能在各个大区都在培养相应的人才,同时也尝试和专业第三方进行合作。“就现实情况而言,第三方给出的交易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毕竟新能源市场交易还是个新生事物,行业内也都处在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适当放宽要求,如果第三方公司能够实现高出周边电站的成交价格,我们也自然乐见其成。”
 
张会学透露,今年以来,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合理控制开发和收购节奏,在山东、云南、江苏等地均取得了不错成绩。“预计下个月,我们就会有新项目陆续开工,我们有信心完成年度的开发目标。”
 
“促进行业颠覆性发展的,一定是技术革新”
 
“大量的资金已经投下去了,要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还会有新的技术出现,组件的转换效率如果提升一个百分点,全链条的成本就会下降10%左右。过去十年,我们已经见证了这样的技术进步。促进行业颠覆性发展的,一定是技术革新。比如钙钛矿的叠层电池,如果稳定量产的转换效率达到了35%,那对于光伏电站的开发将是完全不同以往的新世界。”张会学坚信,修炼好内功,回归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才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公司旗下生产制造板块的发展,张会学也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据悉,在“SNEC PV+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期间,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推出了最新技术的OBB高效组件、柔性组件和BIPV组件。相较于传统产品,新技术不仅在功率和效率上取得了飞跃性进步,其可靠性和环保标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同样,在公司的主力业务电站开发和收购方面,张会学也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业态。“像是海上光伏等开发形式,目前沿海省份放出的指标并不多。如果有合适的项目资源,我们也不排斥,只是海上项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在测算时,需要做好全面的成本及风险评估。只是在前期投资时要测算好保险成本,避免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
 
在领袖对话几近尾声时,张会学诗意地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相信,随着产能结构逐步优化出清,就像此前光伏产业遭遇的一个个周期一样,眼下的“寒冬”终会过去。
 
标签: 光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1041772号